朱銘美術館~下

2008081319:53




沈思靜觀的藝術開拓者

 

朱銘少年時跟隨傳統藝師學藝,習得一手精湛的木刻技巧,當時著重寫實基礎功夫,人物、佛像、牛群力求掌握主題性格與栩栩如生的動作表現。這樣的經驗讓朱銘瞭解木料特質,並累積豐富的創作經驗。拜師楊英風期間,朱銘接觸到不同於傳統木雕的學院觀點,但這兩者在朱銘身上並行不悖。朱銘嘗試簡化作品的說明性描寫,著重呈現雕刻量感與質感。




這個時期發展出「太極系列」作品,省略細節,注重作品本身的塊體結構,這種穩定的形體結構,傳達出太極拳蘊含的文化厚度。由於許多太極作品非常大型,為不受限於木材尺寸,朱銘嘗試保麗龍翻銅,意外發現大刀闊斧的抒意,發掘出保麗龍切割後大塊面體積感所呈現的快速刀法力道之美,氣勢內斂卻又震攝人心。






1980年代以後,以個體或群體為題材的「人間系列」,嘗試多元媒材創作,如木刻上彩、海棉翻銅、不銹鋼、陶塑等。不銹鋼與海綿材質的使用,透露朱銘對於材質與造型的堅持;陶塑隨機性造型突顯其隨性率真的創作態度。「人間系列—彩繪木雕」的快速刀法透露出朱銘創作間即時性巧思,局部塊面色彩描繪出人物的服飾、領帶、帽子等服飾配件,帶有裝飾性效果,賦予木刻現代性特徵,同時扮演辨識身分的符號象徵。






立體創作外,朱銘也悠遊於拼貼、水墨、書法等平面創作,在這些作品中朱銘發揮水墨繪畫的美學精神,以簡馭繁,以寫意的方式,透過簡單的線條或大色塊,傳達出人物姿態與神情,簡約而神采奕奕。






朱銘的藝術飽含充沛的生命力,不同時期的創作均顯現他對造形的思索與體悟,依據創作需要,不斷一再挑戰不同的創作材質,並全力發掘材質特有的形式語言。






「藝術不是學習,藝術是修行;想種活藝術的種子,要修行」

朱銘是一位極度重視原創力的藝術家,在他的美學系統裡,「種子」是非常核心的意象,他認為,將藝術的種子,種活在心田,當種子活了,藝術便主宰了創作者,創作者於是成為藝術的使者。藝術的種子如何具備生機活力?別無他法,唯有透過「修行」的方式。






「縱手放意,無心而得」的渾然忘我與自然天成

 在生活中,藉由貫徹修行,讓藝術的明心見性自然地水到渠成;而在創作進行中,要讓真我發揮潛能,朱銘的獨到觀點是,渾然忘我。渾然忘我的時刻是創作的珍貴 時刻,朱銘喜歡用「縱手放意,無心而得」來形容,他解釋說:「所謂『無心』,就是沒有經過思考,這是我的主張,在創作中,不必想,也不可以想!不必想,會 維護住創作的單純性,因為它直截了當;不可想,則堅守了創作的嚴肅性,因為它不變質。」






朱銘認為,貫徹了藝術修行,藝術語言就會自然形成,藝術修行誠然是優先於藝術語言的。這種本末關係,同時也顯示了透過藝術修行,發於中而形於外, 才有充滿生命力的藝術作品。以造型而言,朱銘的看法是,「氣韻生動的作品,每一塊肌理的流動,都依循著作品內在活力與動感的需要,而呈現出整體造型上最合 理、自然的律動,這就是『以裡達表』傳導出生命力的訊息。成功的作品絕不是任意加一塊或減一塊所能造就,它有一個接近本能、獨立單一的生命條件,這才是自 然天成。」










啟蒙老師李金川師傅


















內文出自《種活藝術的種子──朱銘美學觀》